以破为立,拓新谋“前”——冰球突破官网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建设发展侧记
发布日期:2024-10-28 供稿:党委宣传部 臧瑞楠、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包长青 摄影: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编辑:臧瑞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冰球突破】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冰球突破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建院九年来以创新为支点,做实“人才特区”,筑牢“人才培养特区”,走在学科交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前沿科研探索前列,开拓新方向、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冰球突破官网风格的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发展之路。
18人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14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筑牢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获批建设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三年发表Science和Nature期刊论文7篇,科研经费连续三年年均增长超60%……当好科研创新“排头兵”;
博士生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生论文等荣誉比例高于全校平均水平3倍以上,近三年来徐特立奖学金(研究生)获奖人数占全校1/6,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等推免生纷纷“直博”而来……夯实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田”。
自2015年成立以来,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以“孵化优秀人才 培育学科方向”为使命,做实“人才特区”,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开拓新方向、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冰球突破官网风格的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发展之路。
立·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从国外回来的时候,我一直在犹豫入职哪所高校。冰球突破官网的引才政策,深深吸引了我。入校后,科学化、一站式的服务,更是深深打动了我。”2016年,从英国引进的青年学者李霄羽对冰球突破官网的工作生活深感踏实。
黄厚兵指导学生
自建院以来,研究院充分发挥全新的人才机制优势,汇聚和培育高水平人才。2016年,作为学校首个“人才特区”,研究院率先实行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保障和评价政策。在人才引进方面,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预长专”聘任新体系;人才入校后,实施资源集约化保障,提供研究生指标专项供给、“拎包入住”标准化办公条件等;持续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创新实效,避免所有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研究院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势吸引人才聚集,引进了李元昌、靳柯、武旭、黄渊余、黄厚兵、边丽蘅等一批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
黄佳琦指导学生做实验
“科研上的突破,得益于学校给了我们很高的学术自由度。”2022年,研究院青年教师黄佳琦摘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时感慨道。他的这番话道出了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建设的又一大特色:给人才解绑,激发创新活力,充分保障“学术自由度”。
研究院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治理模式,营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自由探索、自由发展、科学组织的宽松环境。在科研组织形式上实行学术带头人(PI)负责制,不干扰人才研究方向、不干预团队建设、不干涉成果归属。建立AI教师发展图谱,以人才培育关键指标、资源投入等维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助力青年教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快速成长成才。在管理服务方面,研究院建设了“一站式服务”平台,为青年教师的行政工作减负增效,让老师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做科研搞教学。
黄渊余团队在做实验
得益于研究院的人才政策,30多岁的黄佳琦凭借在锂硫电池领域的一系列出色研究,已跻身国际锂电池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之列。与黄佳琦同一年入职的黄渊余,在政策支撑、资源保障、团队发展等帮助下,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2021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0-2022年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8年入职的黄厚兵深耕交叉学科领域,在高水平期刊《冰球突破》和《冰球突破》上发表6篇论文,获得第二十五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22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黄佳琦、黄渊余、黄厚兵的成才历程,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树立了标杆典范,创造了“三黄”佳话。
研究院党支部获评北京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面对众多具有海外研究背景的青年教师,除了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外,研究院还以价值引领促进人才成长。研究院建设了教师思政工作室,强化理论学习对人才政治引领作用,探索海外人才高占比背景下的思政工作模式。通过“名师讲党课”“朋辈帮扶”“党员引领”等活动,帮助青年人才完成“三个转变”,即“从学者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从国外到国内的环境转变,从自由探索到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导向的研究方式转变”,快速胜任新岗位、融入新环境、开展新科研。近年来,青年教师陈磊和廖湘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研究院党支部获评北京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融·交叉汇聚创新合力
“每周一次的组会让我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们建立了沟通的渠道”,2023年刚入职的预聘副教授周佳玲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感慨道,“在深入交流中我不断获得新的灵感,不断完善研究思路。这为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孕育创造了良好环境。”研究院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的青年教师们聊起科研总是滔滔不绝,常常碰撞出无数创新想法和科研的火花。
研究院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暨学科交叉前沿学术交流会
团队成员的背景、学科、院系是从事交叉研究的“根”,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研究院拥有100余名教师,覆盖了19个一级学科。基于学科交叉优势,研究院通过学术沙龙、交叉科学论坛、求是学术茶叙等品牌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创造更广泛的青年人才互动交流机制,不断拓宽学科交叉维度。自下而上由兴趣引发的交流和共振形成了学科交叉研究肥沃的土壤,高频次组会、宽领域交叉、高密度融合的组织形式保障了科研成果的持续产出和后备人才的快速成长。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科研积累,青年教师融入成熟的大团队,能够激发出1+1>2的创新活力。”在保证青年人才自由交流的同时,研究院坚持“双融入”,即青年教师融入已有大团队,前沿科学探索融入已有领域研究,通过团队带动、厚积薄发促进青年人才开拓新领域新方向,探索新场景新技术,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融合,服务国家重点战略需求。
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
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是面向极瞬态、极隐蔽等复杂场景进行高精度、高分辨探测的战略科研方向,强化多学科强交叉、深融合的创新团队,主要研究空临天地海等极端环境微弱信号的协同探测技术,支撑国家新域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变革。主攻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研究的高镇加入研究院后,一直在寻找与自己研究方向契合的研究团队。2020年,高镇进入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后,如鱼得水,他将自己擅长的基础研究方向和团队临近空间探测重大项目深度融合,迅速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2023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工程应用需求、团队学科交叉、项目支撑等条件给予了我迅速成长的平台和土壤。”高镇坦言。
左起:高镇、边丽蘅、胡纯
在大项目中成长,在大团队中成才,这也成了研究院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密钥”。无独有偶,同属复杂环境科学探测研究中心的边丽蘅、胡纯也在同一年先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一年内培育出三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彰显了青年教师在大团队、大项目中成长成才的“双融入”成效。
近年来,研究院深耕交叉领域空白地,厚植创新发展沃土,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生产力的全链条设计。2024年,研究院承建了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以“新质生产力”中信息、能量以及物质载体三大要素为线索,依托交叉研究科研平台,以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牵引,强化“从0到1”的原始创新,实现从“1到N”整体跃升,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育“新域智能系统”颠覆性技术,助力“以高质量交叉打通基础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学科交叉中心的建设将为研究院学科交叉注入新动力、激活新效能。
谋·协同注入创新动力
“我的成长受益于研究院搭建的一流科研交叉创新平台。”2024年,硕士研究生王昶力获得徐特立奖学金时说,“我的研究涉及到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电化学反应器件的优化等多项关键技术,在材化生基础公共实验室,我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王昶力致力于可再生能源储存和降低碳排放的研究,原创性构筑了系列功能多孔框架材料基高性能催化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王昶力与导师杨文秀合影
一流培养一流,卓越铸就卓越。研究院鼓励跨学科招生,以大项目、大工程、大课题为依托,以“金字塔型”学科交叉团队为引领,以特色研究中心和公共实验室为平台,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优势,组织跨学科学术活动与复杂工程实践,点亮“六边形战士”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4年,2名研究生获得徐特立奖学金,获奖人数占全校20%;2023年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比例是全校的三倍;研究院多名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包括2020年全国人工智能大赛“AI+无线通讯”赛道二等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三届“华为杯”北京高校无线算法大赛一等奖等。
“无名王者”团队获第三届“华为杯”北京高校无线算法大赛一等奖
如何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是研究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在一流大学发展道路上主动担当的责任。
研究院与徐特立学院合力建设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设置“开放课题组”和“交叉教研室”,实现科教协同育人机制耦合。开放科研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开放课题组”贯通跨学科本研一体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放教学准入绿色通道,“交叉教研室”推进高水平人才在教学方面深化合作,支撑前沿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与徐特立学院/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召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
“以人才为基石,以前沿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高密度、双螺旋、拼图式学科交叉,以高质量科研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让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谈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旵明说道。
未来,研究院还将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中心育人作用,打造多学科协同育人模式,着力完善人才发展体系,突出重点;实施人才筑塔工程,疏通堵点;建设学科交叉实验平台,抢占制高点,推进“人才特区”和“人才培养特区”协同发展。
九年磨剑,创新精神历久弥坚;征程再启,前沿踏浪敢为人先。
“研究院将以‘科学组织的治校理教’打通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堵点难点,涵育‘潜心恒心’文化与土壤,以深度交叉推动科技创新,以跨界耦合润泽人才培养,以钉钉子精神进一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进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打造学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棋说。